close

從杜威的教育哲學談起

百年前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有一個有名的概念,叫做「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當時,他已注意到學校教育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並且充滿菁英的色彩。人類如何透過教育,透過真正賦權(empowerment)於民的民主,讓人既保有主體性,有創造力,又能透過溝通形塑一個好的社會,成為杜威教育哲學的主要關懷。

杜威清楚的知識論,讓他的教育哲學歷久彌新。什麼是「生活即教育?」。杜威所談的生活是什麼是生活呢?我的詮釋是,這個生活的概念乃相對於被形式化的書本知識。以活生生的生活作為知識的起點,為的就是要讓每個人,每個主體,都能有主觀感受、建構與詮釋的機會,讓人從中進行思維,深化生命。

杜威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經驗」。所謂經驗在杜威的理論中指的是主體與環境持續的交互作用。在杜威的用法中,經驗沒有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沒有思想與行動的對立,也沒有理性與感官的對立。

這看起來有點硬,但是理論的東西對於教育的方向像是茫茫大海邊的燈塔。讓我們繼續再看杜威對兒童的假定。

杜威認為兒童有四種本能:語言和社會的本能;製作的本能;研究的本能;藝術的本能。他肯定兒童經驗的擴展對於教育的重要性,卻沒有浪漫地認為兒童完全有能力決定教育的一切,反而重視成人對兒童的協助,只是課程與教學必須從兒童的經驗來選擇與組織,讓兒童的經驗不斷地改造與重組。

我很難說杜威說的就是教育的絕對真理,不過時至今日,當台灣和世界一樣,都在談「帶著走的能力」,並在進行了一波制度的變革後,開始進入更深層的教育內涵討論,那麼這些概念將是教育的ABC

如果我們能在通泉草幼兒園活用這樣的概念,我們這群老師必定能不斷地有更高的自由度去發現、創造與反思,對我們每日所接觸的幼兒充滿熱誠。過去十多年,台灣的幼兒教育論述相當缺乏,也是由杜威的論點發展而來的「主題教學」似乎已經被過度程序標準化,我們希望回到幼兒及教育的本質去思考,試著從協助孩子「經驗」的深化重新開始。 


生活的書本--幼兒樂活教育

樂活(LOHAS)--Lifestyle of Healthy and Safety,是一種適合幼兒去透過經驗學習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人把慢活概念的教育方式稱為「緩慢教育」(slow education),並把華德福的方式也列入其中。緩慢得以重視過程及細節,讓上述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概念更加深化。用樂活教育代表緩慢教育或是生活教育,會更容易讓人了解。

此外,樂活的概念重視身心靈的健康。孩子才兩歲到六歲的年齡,我們要給他的,不只是理性及認知,在這個如夢的階段,應該更重視感性、情緒、想像、夢想、直覺、希望、熱情和創造的精神。給孩子安心穩定愉快的環境,給孩子溫暖與愛,也是樂活的泉源。

接連到有關於幼兒發展與學習理論,幼兒的認知方式與成人不太一樣,他們是以整體融入生活的方式在學習;例如幼兒學習語言,多是在其基模(Schema )形成後,不斷透過經驗的累積以嘗試錯誤的方式,從模糊到精確地發展。再舉數字學習的例子來說,孩子在兩歲時可能會唱一到十,可能會看到數字就「亂數」,其實不是亂數,而是他已經學到數字這種類型的文字(或圖像)叫做1234

孩子在幼兒期有著較成人更為敏銳的感官,若能有適當的環境將孩子敏銳的感官保留下來,將會是孩子一生創造力的重要泉源。緩慢樂活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得以讓老師為孩子準備與帶領,把時間還給孩子去回到自然中、文化中、生活中,我相信通泉草將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內在滿足與快樂,並讓孩子對生活及學習充滿正面的能量。

 
捕捉經驗之網,開展思考與創造的能力 

    過去幾年,我們反省到除了給幼小的小孩豐富而真實的生活經驗外,如何「驗收」其成果成為我們思考的課題。小孩的學習與成長,像是釀酒,有時候我們只能依據專業與經驗從旁觀察,太過多的檢視反而會破壞掉真正重要的東西。另外,如果換種方法,在畢業前給予提前的小學教育,卻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想到 黃武雄 教授及 洪蘭 教授都提到的經驗之網。從人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記憶、技能的過程中,沒辦法一直如同幼兒那般,大部分以海綿般吸收;相反地,構成主體有意義的經驗其實是有一個探詢的過程。這種探詢的過程其實就是所謂的獨立思考。五歲的小孩,我們希望更進一步能運用他已有的經驗,對世界無畏的好奇,提供合宜的機會捕捉經驗之網,開展思考與創造的能力。


人與自然的連結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ㄧ生的盡頭。

--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

 
    就在下一代跟自然界之間的連結陷入崩解之際,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們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自然經驗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而且是正向的關係。

                  --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失去山林的孩子》,野人出版社

    在幼兒時期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通泉草的重要理念。我們希望帶著孩子走入自然,隨著節氣變化,體會風、火、水、土,一草一木。

    通泉草幼兒園對於帶領孩子走入自然已經有相當的經驗。我們知道,接觸自然並不是要小孩成為小小科學家,也要避免過度的知識化。我們知道何時何地有什麼值得帶孩子用感官去接觸自然的東西,也希望用簡單質樸自然的方式讓孩子與自然連結。我們重視的是孩子感受到經驗到的整體性,以及在自然中以簡單的素材發揮的創造與遊戲的能力。 


  ~
走入自然有助於身體健康: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遊戲,會讓孩子的肢體動作變得更加活躍。 


  ~
走入自然有助於情緒健康: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大自然有緩解憂鬱的效果。

  ~大自然有助於孩子細微感官的發展:
    孩子們透過感官來生活,感官經驗將孩子們內心深藏的情感世界與外界聯繫起來。科技或是人為的方式,對幼兒來說還是太過間接的經驗;間接經驗過多過強將會導致主體或人格的喪失。

    幸好,通泉草幼兒園位於新店近郊山上,可以比山下的幼兒園有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自然中慢慢長大。

 
人與人的連結

    許多人都知道孩子到了一個年紀就喜歡跟其他孩子玩,不過大概沒料到,孩子跟孩子玩,其實也沒想像中的順利。這可能跟現在的社會環境玩伴太少、家中孩子數目較少有關。幾年下來,我們也觀察到,孩子來到幼兒園,最吸引他們的可能不是玩具、不是課程、而是玩伴。在幼兒園中,孩子最大的挫折也大半來自與友伴關係的不順利。

反省起來,ㄧ般幼稚園的課程重點,大多落在認知領域。所謂開放式的教育,在現有的書籍及論文中,焦點還是在於孩子認知上的建構過程(例如主題建構教學)。相對於更早的強調知識背誦,主題建構教學有其時代進步性;然而,通泉草認為在了解孩子的認知方式與成人不同後,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發展玩伴關係。 

  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最重要的來源。幸福感──是否快樂,是否滿足?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價值。多和能令我們快樂的人在一起,讓每一種關係都惠我良多,溫暖的人際關係是「人類生存最佳狀態」的核心特質。
 
                                《SQ-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


    所謂健康、快樂、有自信的孩子大概就是奠基在與人連結良好的基礎上。在人群之中找到朋友,分享交換彼此的點子與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即使是內向害羞的孩子,還是希望可以在與人互動上感到自在。簡單來說,對幼兒來說,最重要的幼兒園生活就是與小朋友一起玩。

    這個學年,通泉草幼兒園將投注更多心力讓孩子與他人的連結更好。我們希望在原有角落教學的時間,除了讓孩子在不同角落發展多元能力的目標外,加入玩伴角落的概念。 

    ”玩伴角落是甚麼呢?我們想像這樣的畫面:幾位喜歡玩扮演遊戲的孩子一起在娃娃家玩獅子遊戲;幾位喜歡堆積木的孩子正在一起蓋他們的車站;幾位喜愛沙水遊戲的孩子一起在挖隧道;幾位喜歡找蟲的孩子在通泉草的後院發現秘密;幾位喜愛做創作的孩子彼此模仿再創,一起做卡片。我們認為,孩子不要只圍繞著老師,更好的是可以讓孩子與孩子學習一起玩。 
    在與其他孩子一起玩中,孩子的頭腦及身體得到發展,心靈得到安全感。我們打算讓孩子在下午角落中,三三兩兩地以民主協議的方式遊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通泉草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