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發現當我們在跟孩子說話或是大家一起集合的時候,許多孩子的專注力和接收話語的能力有待加強。還有孩子遇到問題的反應常會是愣在一旁、說不知道或是一副不在意的樣子(有些沒遇過的情境會如此是正常),讓人感覺孩子遇到問題會期待別人幫他或是用逃避閃躲的方式去面對,或有時候提醒很多次的事情孩子卻常常忘記,不知道平時爸爸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這些回歸到孩子身上都將成為孩子的阻礙與限制,常原因在於孩子沒有習慣耐心好好地說話、聽話,還有缺乏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提供幾點在與孩子說話和對話時的想法給爸爸媽媽參考:


1.不打斷談話:
      若孩子要跟你說話,而你正在與人談話或是正在忙手邊的事情,請好好地告知孩子說,「請等我一下,媽媽正在和阿姨說話」或是「爸爸現在在弄一個東西,你可以等我2分鐘嗎?」(是否要把話全說完或是說到一個段落就去回應孩子,當然這就依當時狀況做判斷)。重點是,不是孩子要求你馬上要跟他說話就得說話,或是馬上給他,有時是需要等待和互相的,不要讓小孩養成「我想講大家就得停下來聽我講」、「我現在要就是要」的習慣。但請爸爸媽媽事情做完一定要記得去回應孩子,反之,孩子若也在別人說話或是沉浸在他的玩耍中,也需爸爸媽媽體貼的對待。

2.
停下手邊事情,看著眼睛說話:
     
有時孩子邊玩玩具邊要你拿東西給他,邊跟你說話邊看其他事。當孩子對你說話或找你幫忙時,請孩子停下手邊事情並看著你的眼睛說話,「你眼睛不看著媽媽,媽媽不知道你在跟誰說話喔」或是「你不看著爸爸,可能你不是很想認真跟我說事情,那爸爸沒辦法跟你說話。」讓孩子清楚知道,不是孩子一說什麼話,爸爸媽媽就有責任和義務就要聽到,隨時在一旁聽命等候,(有時緊急或特殊狀況就可自行判斷),重點是孩子的態度。若是你找孩子來談話或是糾正孩子一些行為時,「媽媽現在要跟你說很重要的事情,請你眼睛認真地看我」或是「爸爸必須跟你認真商量和討論這件事,你眼睛看我我才知道你是有認真在聽,那我們可以很快說完這件事,不然可能你要在這裡跟我說很久。」重點是不要讓孩子養成無所謂的態度。(不過,常被責備和面子薄的孩子,常會左顧右盼和裝不在意,要讓孩子知道你不是要罵他,而是要和他一起解決這件事情,並且幫助他了解這些事情,孩子會較易卸下心防。)反之,爸爸媽媽也請認真地看待孩子跟你的談話。


3.
把話說完/聽完再離開:
     
有時看到媽媽話才說一半小孩就跑掉了,或是小孩跟爸爸講話時邊說邊跑走,爸爸媽媽也只能無奈放過。例如「請你幫我拿這本書去給爸爸,然後回來找我一下」當話還沒說完小孩就跑去送書,最後人就再也沒回來過。孩子怎麼能把一件事做好,永遠都是爸爸媽媽在旁不斷提醒和收拾殘局。所以當你話還沒說完孩子就跑走時,請孩子回來,若你不確定孩子是否真的有把話聽清楚了,可再反問孩子說「請問剛剛媽媽說什麼?」「請問爸爸請你去做什麼呢?」。反之,爸爸媽媽也請聽完孩子跟你說的話。 

 

4.協助思考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是衝突,例如:在遊戲時別人搶了他的玩具、想加入遊戲卻被拒絕、想做一個作品但是卻沒有材料、東西不見了很傷心...等。在遇到這些事的時候往往孩子會請求協助。在學校我們不會第一時間提供解決的辦法,會先和孩子說:「我知道了你遇到這樣的問題,但是你可以先和他商量一下該怎麼辦?然後再來告訴我。」「我知道你很傷心,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我會幫助你。」大人態度是先聽完孩子的問題,同理他的心情,然後反問孩子該怎麼解決,給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並且讓孩子覺得我們是要幫助他。當孩子有了想法我們可以鼓勵他去執行,並說:「嗯~你有想到辦法很好,可以去試試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也鼓勵他有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是件很棒的事,像是說:「嗯~很好喔!這樣下次你就知道該怎麼辦了!」讓孩子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是讓他們主動思考的動力。大人的態度是給予支持和陪伴,偶而給予建議,而不是急於給予幫助,有時候緩一點,讓他們苦惱一些時間反而對孩子是好的喔!



阿采、舒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通泉草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